12月7日,《人民日报》、学习强国平台刊登新华社文章《从“效”字看更好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生动实践述评之三》,文中报道了通用技术中纺院北京中丽战疫事迹。在抗疫过程中,面对医用口罩、防护服关键生产设备短缺的困境,北京中丽积极跨界转产,生产防护服压条机、口罩机、熔喷无纺布生产线等医用防护生产设备,以央企担当扛起抗疫责任,用实际行动诠释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体现了中国经济治理之“效”。
冲得上 顶得住 能打胜仗
2020年,中纺院北京中丽这个当年为国计民生、穿衣盖被应运而生的化纤装备制造企业,在首都这块热土,走过半个世纪的征程,在抗疫保供中迎来了50岁生日。这一年3月12日,国务委员王勇莅临北京中丽,调研抗疫保供情况,看到大家临危受命、勇担使命、挑灯夜战,紧急转产研制医用防护设备,赞誉大家“冲得上 顶得住 能打胜仗”。这一年北京中丽赢得了国资委“中央企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双料荣誉,同时摘得了“首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疫情发生以来,防护服、口罩需求剧增,处于产能“卡脖子”环节的生产设备也是一机难求。按照国资委、通用技术集团统一部署,北京中丽勇挑重担,第一时间成立了医用防护设备研制工作组,以战时模式紧急动员,全力转产高端医用全自动口罩机、平面口罩机和防护服压条机等急缺医护设备。
北京中丽建立了协调例会机制,党委书记、总经理亲自主持,采用委外协作加工和自主加工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公司内大部署、大协同,各项生产加工工作迅速全面展开。在没有现成图纸情况下,通过大量沟通协调、信息调研,迅速掌握了医用口罩机、压条机装备的技术数据和目标合作方信息,及时派出专业团队奔赴广州、深圳等地进行考察洽谈,仅用四天时间就完成合作厂家筛选和专业全自动医用口罩机技术转让等工作,并落实了防护服压条机全套设计资料,涉及220余张图纸和130余个外购件清单。
为确保尽早完成任务,中丽制机公司上下齐心协力。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每日在生产加工前线排兵布阵,督导作战。各部门人员火力全开,在确保个人防护到位、安全合规的情况下,加班加点,争分夺秒。面对人员紧缺的情况,有机械加工经验的干部职工不论年龄、不论岗位,主动请缨支援一线加工生产中,为的就是赢得与时间的赛跑、赢得与病魔的较量,让产品尽早从图纸上走下来,走向一线抗“疫”斗争的现场。
面对紧锣密鼓、争分夺秒的生产,广大党员冲锋在前,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面对肩上的责任,他们喊出了响亮的口号“我是党员,我先上!”。公司将生产研制攻坚与党支部“责任区”、“示范岗”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他们坚守抗击疫情生产一线,克服疫情期间人员紧张、外协供应厂家开工不足、交通受限等因素,制定了详细的生产计划和进度安排,细化项目,责任到人,协调紧盯项目进展,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守初心、担使命的铮铮誓言。
功夫不负有心人。2月23日晚10点08分,中丽制机公司历时9天,实现了第一台医用防护服压条机机电联调试车一次成功,累计生产104台,全力驰援抗击疫情防护物资生产前线。3月6日,首台全自动平面口罩机历时18天成功下线,累计生产50台。仅用3个月时间,首台熔喷无纺布关键设备试车完成,累计生产7条生产线。至此,中丽制机公司独家建立起口罩全流程设备研制生产能力,可独自为企业提供口罩全产业链解决方案。
在此之前,得知兄弟企业中纺新材料公司防护服面料生产的关键设备短缺后,中丽制机公司克服人力和原料紧缺、道路封闭等重重困难,火速生产修复1套关键设备、新造关键零配件共30套,有力的保证了兄弟企业防护服面料稳定扩产。
武汉雷神山医院的首台CT床,在装配期间急缺线缆配件,得知该情况后,中丽制机公司立即与装配工厂确认所需物料清单,经过6个小时的连续奋战,将物料全数送达指定地点,保障了CT床的及时供应。同时,还提供了其它X光机、DSA床零配件,全力保障医疗设备供应。
3月23日,首台医用全自动平面口罩机出口意大利,在全球疫情防控中助力国家国际援助,展现中国企业快速反应的制造能力和技术实力,贡献中国企业力量。
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两不误。2月12日始,中丽制机公司在部分人员先期复工复产基础上,有序扩大复工复产。公司党委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按照上级、属地政府要求和公司实际情况,制定了妥善的复工计划、详细的防控实施方案,对关键岗位及流程作进一步梳理,开启人力资源“节能模式”,确保主力生产调度、保障机构率先运行,非紧迫工作岗位机动运行,党员干部率先垂范,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坚决守住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底线的前提下,稳步有序复工复产,保障经济平稳运行。3月底,公司实现了全面复工复产。3月4日,北京电视台新闻报道了北京中丽抗疫保供的事迹。
抗疫期间,中丽制机公司用实际行动践行央企责任,履行使命担当,以“冲得上、顶得住、能打胜仗”的精神冲锋在前,被工信部列入第一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在随后的日子里,北京中丽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继续发扬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战斗精神,切实担当起中央企业的责任和使命,全力以赴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为社会发展贡献央企力量。
对标世界一流 聚焦客户需求 全面质量管理 实现自我超越
2021年3月5日,公司启动了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全员、全过程参与,围绕影响产品质量的“人机料法环”六大因素,开展人员培训、生产设备改造、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流程再造、环境整治等工作。对标世界一流 聚焦客户需求 全面质量管理 实现自我超越。促进工作质量升级、管理水平升级,产品质量升级和效率提高。
在全员范围内开展质量意识、质量知识培训,集中质量培训前后有7次,将近500人次参加了培训;开展数控操作人员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合作,对数控操作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利用三年时间,完成从初级工到高级工的培训;借助北京市人社局的北京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平台“京钉训”,组织职工进行培训,460余人完成了课程学习。此外,还加强宣传,营造 “质量在心中,品牌在手中” 人人崇尚质量的良好氛围。
对公司质量管理制度、技术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完善,前后修订完善了34项管理制度和多项技术标准,建立起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外部审核,近期完成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对设备进行改造升级,购置更新了五轴加工设备,光纤激光切割设备,将近40台数控加工设备。为了提高加工的智能化水平,目前正在推进小型数控智能加工区建设项目,项目完成后,将率先在化纤装备制造行业内实现关键部件智能化加工,实现物流自动化、工件自动装卡、基于互联网的MES生产信息管理。
公司积极实施“对标提升”行动,公司利用自身在行业内的影响力,积极联合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行业组织共同主办了化纤长丝高品质卷绕机发展专家咨询研讨会。借此契机,聚焦关键问题,开门问策,把脉问诊,全面提升北京中丽长丝卷绕头技术水平,努力实现由并跑到超越。
公司与来自化纤制造业的十余家行业头部企业和东华大学、行业协会等20余位专家就国产卷绕机存在的问题、与国外高端卷绕机存在的技术差距、发展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与沟通。
同时,深入用户现场,了解设备使用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对比与国外高端产品的差距。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原因,列出提升项目清单,以课题和QC小组的方式进行攻关,分解课题指标,明确进度要求。
经过努力,客户满意度和企业竞争力逐步得到提升,在化纤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得到提高,近期与国外客户签订了大额订单。
打造创新型班组和领军人才队伍
公司注重班组、团队建设,注重发挥领军人才在科技攻关过程中的作用,弘扬“劳动创造幸福 实干成就伟业”的理念,深入开展纺织行业“学邓建军科研组•建创新型班组”活动,打造“知识性、技能型、创新型”班组,深入开展五小创新、科技攻关活动,每年进行十佳班组评选,积极推荐优秀班组参加纺织行业创新型班组评选,涌现出一批创新型优秀班组。近年来,连续2个团队分别在LYOCELL绿色纤维装备研制、抗击新冠肺炎医用防护关键设备研制方面贡献突出,分别荣获2019、2020年“全国纺织行业创新型班组”称号。近日,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联合举办的全国纺织行业第三批“中国纺织大工匠”命名推介大会上中纺院北京中丽智能卷绕开发团队荣获“2021年全国纺织行业创新型班组”称号,北京中丽智能卷绕开发部副部长毛新华博士荣获“中国纺织大工匠”称号。2021年,公司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